杂谈:

有感于2001年狮子座流星雨观测

 

    21世纪初年的这场几十年难遇的壮观流星雨给我们留下了难忘的记忆。几个月以来,天文爱好者们仍时不时地谈论着感受、回忆起那可能是有生以来最壮美的天象,兴奋的心情溢于言表、穿梭于网上。很多天文摄影爱好者还贴出自已的得意之作,也不乏上好的拍摄佳品!
    粗略估计国内观测情况,不算普通公众,能与天文沾点边的至少也有上万人观看了流星雨吧!真是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呀。不能否认这类天象对天文普及和业余天文的带动作用,可本人也感受到了问题的另一面,不得不在大家的好心情上泼几瓢冷水。这冷水的滋味是不好受,我已先领受了,它至少可以让我们犯糊涂的头脑清醒一时,也还是有它的好处嘛。所以,这里我是希望大家保持一种清醒的好心情,就用了一个好词来形容,是请大家一起来“分享”,而不是……,但愿我是对的!

    就先从国际流星组织IMO的新闻公告说起吧,第一瓢要“分享”的冷水就是从这泼下来的!
    在狮子座流星雨极大值观测结束的次日,即11月19日,IMO公布了这次流星雨观测的初步分析结果。与以往一样,目视观测报告在分析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新闻公告引用了38位观测者的报告。原以为这次的两个极大值中最壮观的出现在中国大陆,应该有很多中国天文爱好者的报告吧?让人深感意外的是仅有两个人的报告被引用!分析中还引用了几位来中国观测的老外的报告。这不是专家对中国人有偏见,完全是由报告的规范性和内在质量决定的。估计是因为中国的天文爱好者没有及时报告所致。当时,很多观测者的确还没有整理出观测报告。可一周之后的11月26日,IMO再次就这次流星雨发布第二次分析公告,这可以认为是最终也是最权威的结果了,是由IMO最著名的专家之一Rainer Arlt分析发布的,这次引用了25位观测者的报告。据称有数百份报告被舍弃,我想这是专家的无奈,专家巴不得能引用上百份的报告,得到更可靠的结果。但经过筛选后能用的报告太少了,尤其是我们中国爱好者的报告更少。其实专家非常想用我们的报告,从他为了几个观测者的报告多次来信中就可看出来。而我们却提供不出一份专家最需要的东西!虽然这第二次的正式分析,引用了5、6位中国人的报告,但增加的主要是香港的爱好者,地处较好观测地段的中国大陆并没多大变化!这第二瓢冷水着实把我浑身浇了个透,不觉打了个寒战,我们这些天文爱好者是怎么了?难道一份合格的好报告都没有?据本人知道的就至少三个观测点的爱好者在流星最多时,说是数流星数不过来,放弃了数数,结果丢掉了这辈子恐怕也再难遇到的东西,真是欲哭无泪。上仓啊,为什么掉下那么多流星,害得我们措手不及,不能交一份漂亮的报告?!
    一直以来,在评述中国的业余天文落后时,总是以仪器不如老外为主要借口,这回不用仪器了,还提供了绝好的观测机会,在自己的家门口还是惨败给了老外:专家宁可相信并引用了观测规范可靠的很多老外的低流量报告,却不相信我们的不够规范的高流量资料!专家分析第二极值用的主要是韩国、澳大利亚以及来中国大陆的老外的,甚至还有印度的观测资料。被引用的中国爱好者的几份资料,估计质量不会很高(影响因素较多),充其量只作了补充(例如,香港的天空条件并不好、上了名单的本人这次的观测效果则更差!)。看来,我们业余天文不如人家,既不是仪器问题,甚至也不是所谓水平问题。因为象这次的流星雨观测,其规范并不复杂,两三个小时的学习就能掌握!是最简单易行的天文观测项目了。还不是我们不能吃苦,两三夜没好好睡觉的爱好者不在少数吧?问题在哪呢?从我们自身找找看。首先,我们的天文意识、科学意识与人家就有很大差距,我们把业余天文的赏玩性放在了第一位,绝大多数同看流星雨也就是图个新奇,热闹热闹,有这回事也就今生无憾了,没想到还能做很有科学价值的事。另外,作为最具代表性的赏玩应该算天文摄影了,业余天文摄影的赏玩成份远远超过科学价值!不管您是否赞成这个观点,就流星雨观测来说,虽然摄影也能提供流星雨的其他有科学价值的信息,若为此丢失了重要的目视计数资料,那真是得不偿失呀!天文摄影是非常好的一个项目,有条件搞并没错,的确值得好好提高。上面倡导的也是这类能看得见摸得着又容易评政绩的东西。但一窝蜂地遍地开花似乎有点过头了,一些基础性的、很有科学价值的观测项目反而极少有人去做。这次流星雨观测中出现的反常现象应是长期以来积累下来的问题的集中暴露,也就见怪不怪了。
    业余天文主要图的就是个乐趣,这也没错,本人就一直坚持这个看法。但所有的爱好者对一些基础性的项目都没了兴趣,总觉着不对劲,因为这些项目都是很值得有人做的。人家老外怎么有兴趣?你说人家有钱、有条件,那玩天文摄影不是更花钱?记得有位德国的爱好者有一年观测流星雨的累计时间竟然有三百多小时!一位葡萄牙爱好者两年多就发现了三颗新星。另外有还人卫观测、变星观测等等。这些项目玩的可不是钱,对观测设备的要求也很低,客观上的借口我们是找不到的。主要还是人家有很强的科学意识,有那兴趣。兴趣是靠慢慢培养成长起来的,我们的兴趣怎么就没几个培养到这方面?不知道该从哪找原因,总之培养兴趣的最终根源在大环境。长期以来,我国的业余天文导向也有失偏颇,好象学校的天文普及就是业余天文了。记得在什么地方看到一段业余天文史就是这么写的,成人业余天文这一块被完全忽略!而衡量一个国家业余天文水平的高低恰恰很需要这一块,可数十年来有关部门对这一块有具体指导性的、鼓励性的东西几乎就没见过。相应地在天文期刊内容方面也根本无法与国外那些有具体指导内容的刊物相比。现在,我似乎找到了本次流星雨观测中,在自己家门口的“主场”还惨败给了老外的最好理由:不在个人、在他人,不怪大家、怪公家!哦,慢着,慢着,什么逻辑?出此言论,换个年代准倒霉!再找找,是哪出了差错,结论不对呀!可是,专业足球进不了世界杯,还可以换教练;流星资料进不了IMO该找谁?总要有个替罪的吧。是呀,找谁?
    嗨!早就有人看不下去了,说这是一派胡言,前提就是错的!根本没什么失败一说!我国的天文爱好者在本次的流星雨观测中打了个历史性的大胜仗!!全国有XXX个学校、XX万人观测了流星雨,XX市郊区更是人山人海,半夜还堵车,XX天文小组还数到了近一万颗流星,印证了天文学家们的预报!……,这是我们一生也没看见过的流星雨,我们对流星雨有了更科学的认识,……全国掀起了业余天文的新高潮!真是哑口无言了,这话多顺耳,嘿嘿,当然。报纸上、网站上到处都能找到!更值得盛赞的还有天文摄影爱好者们,他们取得了多么辉煌的战果,拍到了那么多流星照片,尤其那些让人垂涎欲滴的精品,足以珍藏一生!你竟敢与历史上业余天文大丰收的一年唱反调!大家正高兴呢,这冷不丁一通胡言乱语,真是搅坏了好心情。我们才不去管他什么IMO,和咱有什么关系?不要崇洋媚外!
    呜呜!上对不住有关部门、下委屈爱好者,一篇两头不落好的什么杂谈。几瓢冷水下来不但没清醒,还搞得大家一头雾水。呵呵,实不相满,本人也是时而清醒时而又糊涂了,头上还冒着热气——等着慢慢晾干!谁想明白了,千万早告诉一声,省得再出这类到处遭白眼的怪谈。你好,我好,大家好!有什么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