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 随 彗 星 而 去

                       

                     ——追记优秀业余天文学家周兴明

                           钱汝虎

             

 舍不得清除的两条短信

 2004年7月31下午,我的手机收到一条短信:“汝虎老兄,我是周兴明,刚在上海转车去福州开会。到上海的车晚点,中间只有半小时,没机会见面。信号差,短信打声招呼吧。”

周兴明是将近20年的老朋友了,一度几乎每月通一封信。后来我工作渐忙,离美丽的星空越来越远,没有那么多信息交流;他也成了家,有了孩子,加上有更多的天文爱好者向他请教,所以联系越来越少。但每逢春节、国庆等节日,总会接到他的电话,大侃一阵。这次他过上海而不能见面,实在太遗憾。于是我回了一条短信,问他会议结束后是不是到上海中转,我想陪他一两天,好好聊聊。他回答:这次去福州参加海峡两岸天文推广教育研讨会,已预订了从厦门返回新疆的机票,只能以后有机会再见了。见此短信,我怅然若失,心想只有去新疆博乐看他了。

85日上午,收到了另一位老朋友陈栋华的电话,开口就说:“告诉你一个最坏最坏最坏的消息——周兴明因车祸去世了!”栋华从不跟我开玩笑,这也不是开玩笑的素材,所以我马上接受了这一事实,拿起手机,重读那两条我舍不得清除的短信,眼泪夺眶而出。

 

                               阿拉山口出了个“彗星猎手”

 周兴明原籍福建连城,这次就是想利用到福州开会的机会回一趟故乡,不幸遭遇后车追尾(他坐在摩托车的后座)。他于196536日出生在新疆博尔塔拉的军垦农场里,又赶上“文革”的灾难,4岁就失去了生父。大哥周兴建是一位爱好天文的小学教师,受兄长影响,兴明自小也对星星发生了兴趣。他自称1979年大年初一正式开始观星,夏天就干脆睡在屋顶上,盯着满天星斗进入梦乡。

 1983年5月9日,周兴建在没有得到任何预告的情况下,用肉眼搜索到1983d彗星,这是那几年里出现的最亮彗星之一。第二天夜里,尽管天上有薄薄的卷云,周兴明也找到了这颗彗星,测定其亮度3等,直径。他们在第三天(11日)早晨给紫金山天文台发了一份“发现新彗星”的电报。就在这年夏天,周兴明参加高考,他的理想目标是南京大学天文系,可惜考分只能进中专。在先前填志愿表时,考虑到气象也是“天上”的学问,便在“中专”栏里填了兰州气象学校,结果他就去学气象了。

1985年秋,周兴明毕业后回到博乐,分配到阿拉山口气象站工作。这是全国有名的艰苦站,地处山口中间的戈壁滩,一年里有160多天刮8级以上的大风,12级风暴也不希罕。对周兴明来说,唯一的优越性就是灯光干扰较少(离博乐市73公里)。他于8月底刚到站上,就开始寻彗观测。气象站用于小气球测风的CFT2经纬仪,口径55毫米,视场2.5º,成了周兴明最初的寻彗望远镜。当年1018日,紫金山天文台行星室收到周兴明发来的加急电报:“101740分发现彗星 赤经2025分 赤纬-920 8等星 西偏南20  行每时5角分”电文遗漏了发现时间。稍后,又来了一份补充电报:用气象台25×5.5cm探空经纬仪,10172140分发现,摩羯座。

第一份电报的发出,并不比找到彗星容易多少。今天随时可以上网的年轻的天文爱好者,很难想象当年周兴明所处的环境:那时的阿拉山口方圆几十里除了一个边防站,没有其他单位和居民,连寄封信都困难,更没有电话。周兴明发现彗星后,步行7公里赶到边防站,驻军连长被他的精神所感动,允许用军用电话线帮他接通博乐气象局,然后小周请气象局报务员一个字一个字地将纪录报告、核实后,再转发紫台。几天后,紫台回电,证实他独立发现了1985l彗星(哈特利-古德彗星),但是比最早的发现者晚了36天——人家用的是1.2米施密特镜,发现时只有12等。尽管如此,周兴明还是得到紫台专家的热情鼓励:这是解放以后中国业余天文爱好者首次独立发现肉眼看不见的“望远镜彗星”。在以后几年里,紫台行星室接二连三地收到来自阿拉山口的彗星报告,并一再接触到“周兴明”这个名字。

 

不倦的寻彗者

19897月起,周兴明一直用一台15厘米折射镜寻彗。1987年,他两次风尘仆仆赶到南京,拜访一直鼓励和指导他的紫金山天文台行星室王德昌老师。王德昌觉得周是为数很少的高素质天文爱好者,有必要帮一把,特别是改善他的观测条件,当时中国内地的“个体户”爱好者几乎都没有像样的望远镜。经过与南京天文仪器厂胡宁生厂长协商,天仪厂同意以优惠价(2000元)给小周制作一个消色差折射物镜,而周兴明则决定到更适合观星的西藏某县气象站(海拔4100米)工作。但是后来发现,那个气象站的通讯条件更差,于是周兴明只得留在博乐。天仪厂的镜头终于送来了,厂里考虑到周兴明工资不高,只收了他530元,作为磨镜师傅的加班费。

周兴明用木板自制了一个方形镜筒,二哥帮他用推土机的引导轮改制成旋转轮轴。这台望远镜可见的最暗朦胧天体将近12等,成为他的巡天利器。但是望远镜在刮风时会抖动,只能躲在避风的楼墙后面观测。

1991年听说周兴明患了肝炎,而且病危,国内业余天文圈的几位朋友都为他担心,发起了一次规模不大的捐款,结果他原款奉还,还倒贴了邮汇费,使我们加倍地不安。所幸的是,他总算冲过这一关,身体慢慢复原,后来我又收到了他和妻子、女儿的照片,为他有个温馨的家庭而庆幸。

他于1988年路经上海时曾来找过我,不巧我外出,那时通讯又不如现在这么便利,结果失之交臂。19965月他再次来沪,我们才第一次面对面。我请了他一顿简单的午饭,并聊了一个中午,主要话题当然是彗星。他眉飞色舞地讲当年春天的百武彗星怎么壮观,最亮时象一个“悬在夜空的手电筒”,跟我在东海小岛上看到的有天壤之别(在光污染严重的上海市区没听说有谁见过“百武”)。说起百武彗星的发现,周兴明不无遗憾:“可惜那一阵天气不好,观测机会不多,否则不敢说第一个发现,至少我可以提前独立找到。”此时他已经观测过40多颗彗星,其中大约有25颗属于独立发现。他能在零下20多度的低温下坚持寻彗一小时以上,只是脸、手都被冻得麻木了。

他还说观星时的情绪是个重要因素。若心情不佳,注意力就不易集中,眼睛灵敏度会下降1~1.5个星等。

我们谈到越来越多的爱好者加入寻彗队伍,甚至把发现新彗星、以自己名字命名作为唯一驱动力。周兴明谈了自己的体会:寻彗者要经过三个台阶,首先是能找到预报的彗星,这属于“入门级”;第二台阶是能独立发现8~9等的“望远镜彗星”;第三台阶才是真正发现新彗星。二、三两个台阶的差距可近可远,有点靠运气,但一、二两个台阶的高度却相对固定。有些朋友自以为从平地就能一步跃上第三级,世界上还没有这样的先例,将来也不会有。即使站在第一级也跳不到第三级。

周兴明不跳舞、不打扑克、不玩麻将,他觉得一个人静静地坐着看星的感觉最充实。上面那些观点,应该就是在无数个星光之夜里悟出来的。谈到中国爱好者何时在彗星发现上有“零的突破”,他估计要等到2000年,这一预测比池谷-张(大庆)彗星的发现(200221日)早了一年多。虽然他曾经是全国最有希望的彗星猎手,但讨论这些事的时候,他自己仿佛置身事外,几乎没有提到过“我”。那年他刚过30岁,已经没有什么功利心了。

 

失之东隅 收之桑榆

1990717日北京时间凌晨1时,天空多云。周兴明搜索仰角很低的后发座和室女座交界处,这片天区河外星系密集,并不适合寻彗。但是他很快注意到一个10等的天体很像彗星。等到证实它在移动后,即向紫台发出报告。后来获悉,这颗彗星已先后被日本人土屋(713日)、木内(16日)各自独立发现,周兴明比木内只晚了5小时,这是他寻彗最接近成功的一次——周兴明显然在天时、设备方面都先天不足,只是凭着勤奋和意志才一次又一次地向心目中的“第三台阶”冲击。他的努力总是功亏一篑,令人惋惜,也许他自己早已心里明白,可是从不认输。

阿拉山口并不是理想的天文观测点,它的东边是艾比湖,冬季多云雾,春季多风沙。全年晴日约占三分之一,但是浮尘多,大气透明度高的时间不多。周兴明尽量不放过每个晴夜,并且精心改进观测技巧,以求最高的成效。他的寻彗观测都是在完成“三班倒”气象观测以外的业余时间里进行的。1990年以前,他每年累计观测约220小时。因患肝炎停了一阵,以后调回博乐市,身体刚复元就又开始观星了。博乐的沙尘较少一些,但东边有光污染,影响早晨寻彗。大病一场后,精力也不如以前,又得照应家庭,每年观测维持只能在6070小时。但据我所知,全国天文爱好者能达到这个水平的并不多。

寻彗历来被业余天文界视为“乐土”,可是在20世纪最后十几年里,业余爱好者在此领域受到了专业化、高科技化的“排挤”,先是著名的休梅克夫妻组合“拉网式”搜索近地小天体,大把大把猎获彗星;接着就是LINEARNEATLONEOSSPACEWATCHCATALINA SKY SURVEY等自动巡天望远镜的启用。有一次,周兴明在电话里跟我讨论:业余寻彗者是否还能在这些“天罗地网”中找到一线空间?我说:这些先进系统至少在启用初期还存在盲区和死角,例如在昏晨朦影的低空,有经验的肉眼观测者还占有一定优势。他说也是这么想,后来多次写文章为坚持寻彗的同好鼓劲打气。

2000年秋开始,周兴明对一种全新的寻彗产生浓厚兴趣,乃至一发而不可收,那就是从互联网上公布的SOHO卫星照片上搜寻彗星。20001010日,他磕磕绊绊地下载SOHO图片,居然发现了一颗彗星,赶紧凑足数据发报告,却已有人捷足先登。他总结了这次侥幸的独立发现,感到自己的15年寻彗经验在这个新领域里大有用武之地。通过短时间的实践和学习,他很快熟练掌握了SOHO寻彗的技巧。2000125日首次成为SOHO彗星的正式发现者,外国同好惊奇地看到这只中国“菜鸟”一下子变成了目力超群的鹰隼。

更加难能可贵的是,周兴明总是毫无保留地公开自己的经验心得,乐于让同好分享那些非常实用的“秘诀”。无论是爱好者们编的《星空观测者》、《星光快讯》,还是《天文爱好者》杂志,或者他自己的网页上,周兴明撰写的大量文章都拥有充足的读者群。

 

让我们记住他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句话用在周兴明身上最贴切不过。发自对天文学的爱好,他自学了高等数学、天体力学,很早就掌握了电脑操作技术并且上网冲浪。他还迅速提高自己英语水平,参与国际业余天文界的交流与切磋,成为“文革”后这一代天文爱好者中较早地自觉与国际接轨的代表人物。若干年前,我非常佩服他的观测技巧。例如他背熟了星空各个角落亮于10等的星团、星云位置,一旦遇到彗星,就能够很快便认出来。他的15厘米望远镜没装寻星镜,用它寻彗,就像别人用小双筒镜观测一样自如。后来,我更钦佩他掌握和利用高科技,汇入国际业余天文界的主流群体。

2004727日,周兴明总共发现了64SOHO彗星,使中国在发现SOHO彗星的排名位居第五,他自己的个人排名是世界第四位。今年513日,他又作为第一发现人发现了一颗SWAN彗星,该彗星被命名为C/2004H6SWAN)(详见本刊今年6月号《一颗新的SWAN彗星》,作者周兴明)。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快报(IAUC)还曾专门承认他是1990i1995s1彗星的独立发现者。这些事实表明,他在国内外业余天文圈里有很高的知名度,同时还有极好的人缘。祈愿他的离去不是“一个时代的结束”,中国在SOHO彗星排行榜上的名次不会因失去他而下滑,而业余天文圈会出现更多象周兴明那样的热心开拓者、指导者。

我也希望大家为周兴明做点什么,例如:能否用这位优秀业余天文学家的名字命名一颗小行星?或者为他设立一个奖项,奖励像他那样专注而且有显著成就的天文爱好者。

希腊神话中有个名叫赛格纳斯的青年,他整日悲哀地寻找遇难坠入河中的好朋友,最终化身成为天鹅,并且升上星空,成为在夏夜银河中翱翔的天鹅星座。周兴明不久前发现的C/2004H6就是一颗“天鹅”(SWAN)彗星,目前它已经完成了绕行太阳的历程,逐渐远离我们而去。我想,这颗“天鹅”彗星正引领自己的第一位发现人进入深邃太空,带他去探寻更多美丽、神秘的彗星。

(写于200487日)

 

 

                                  周兴明寻彗纪录

1198359日和10日,和大哥周兴建用肉眼找到IRAS-荒木-阿尔科克彗星(1983d),3等亮度。

219851017日,独立发现哈特利-古德彗星(1985l),发现时8等,在摩羯座。使用CFT——2经纬仪,口径55毫米,视场2.5º。比第一发现人迟36天。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专家评论:19851017日新疆博乐阿拉山口气象台20岁青年周兴明,就是用目视方法独立发现1985l彗星的,这是解放以来业余爱好者首次独立发现的新彗星。

319871017日,独立发现Bradfield彗星(1987s),约6.5等,比布莱德费尔德迟两个月。

41988821日晨,发现1988j,地平仰角仅7°8.0等。该彗星最初在86日被发现。这是周兴明第338次寻彗观测,累计观测了442小时。

51989728日凌晨,在多云的条件下,用刚装配好的15厘米折射镜,发现Brorsen-Metcalf彗星(1989o),8.0等。他对这颗彗星跟踪观测到912日。

61989922日晚,在牧夫座发现岗崎-Levy-Rudenko彗星(1989r),8.5-9等。岗崎于823日首先发现。

719891128日晚,在武仙座(当时仰角很低)发现8.0-8.5等的1989a1Aarseth-Brewington)。第一发现是1116日。这天是周兴明第498次寻彗观测,累计561小时。

81990116日晚,气温-15℃,在天龙座发现1990b8.5等。(此条可能有误)

9199052日凌晨,发现老周期彗星施瓦茨曼-瓦赫曼3号,9.5等。

101990619日凌晨,在仙女座α星近旁发现1990c9-10等。列维于520日首先发现。

121990717日凌晨,在后发座与室女座交界处的星系密集区域发现土屋-木内彗星(Tsuchiya-Kiuchi 1990i),10等。土屋于13日发现,木内于16日发现(先于周兴明5小时)。

    ……

 

注:

为了纪念杰出的业余天文学家周兴明,我将所收集到他早年寻彗的一些资料整理后供同好参考。这些资料来源于当年我和他的通信,其中第8条很可能有误,因为我当时的记录混乱。据周兴明1996年告诉我,他独立发现的彗星有二十五六颗。但是1991年后,我们主要是电话联系,记录就此中断。希望同好们能补齐这张表,最好将他的SOHO彗星发现表业整理出来,作为对他的追思。          

                钱汝虎   2004年8月7日

 

1989919日,是月光不干扰寻彗的第一天,周兴明刚休完假,从博乐市骑自行车4小时,在戈壁卵石路上颠簸了近60公里赶回阿拉山口,创造了敢于骑车回站的冒险奇迹。